中新網(wǎng)吉林12月19日電 題:老中青三代致力傳承“滿漢全席”:這是華夏美食瑰寶
中新網(wǎng)記者 蒼雁 石洪宇
中國東北吉林迎來了入冬以來最冷的幾天。外面是零下近30攝氏度的低溫,在石光滿漢全席博物館里的“御膳房”卻溫暖如春。
上好的黑豬肉,肉質新鮮細膩,劉闖很快完成了“改刀”程序。其刀工精湛:刀鋒的走向和力度都有講究。在石光滿漢全席博物館的廚房里,劉闖正和師父、師爺緊張地備一桌宴席。
這位“90后”廚師參與制作的正是“滿漢全席”。所謂“滿漢全席”,匯集了滿族和漢族各54道共108道菜,萃取了中華八大菜系的精華。由于制作流程和工藝甚多,從食材備料、改制、烹飪到最后的宴席成型,最多需要十幾位廚師共同完成。
40歲的趙世克是劉闖的師父、李石琮的徒弟。這位中年廚師對“滿漢全席”的理解更加具體,他主要負責“野味”的烹制,鹿肉、魚類的火候十分重要。65歲的李石琮則負責更復雜的部分:鮑魚、魚翅、海參等。
劉闖所在的吉林省吉林市是中國滿族發(fā)祥地之一,清朝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所在地。域內糧食、果蔬、鰉魚及山珍野味豐富,數(shù)百年間流傳下來很多滿族名菜和特色食品。
“小時候聽老輩人講故事,便對滿族飲食很感興趣。”學廚多年的劉闖說。其師爺李石琮師承中國御膳大師齊金柱,成為非遺項目——“吉林滿漢全席傳統(tǒng)烹飪技藝”的第四代傳承人。
在師父的指導下,李石琮對“滿漢全席”、滿族“八大碗”“三套碗”、烏拉滿族火鍋等菜肴進行了整理研究,并應用現(xiàn)代營養(yǎng)學、工藝學等將其提升。其也包括對食材的“改良”——隨著時代發(fā)展,有些食材已無法獲得,有些野生動物則被立法保護,但廚師們找到替代品,保留了原有風味。
李石琮(左二)和團隊完成了一席“滿漢全席”!±钍﹫D
為了傳承這門技藝,李石琮還創(chuàng)建了這家石光滿漢全席博物館,致力于研究、挖掘、整理、弘揚滿族美食文化,吸引很多年輕人關注。李石琮稱,自己一輩子都在研究做菜,對中華美食頗有執(zhí)念。
滿漢全席博物館內,陳列著許多滿族人用于狩獵、捕魚、烹飪的工具,還放置了“打牲烏拉”時期的文物。
讓李石琮高興的是,該博物館成立后,一些年輕游客、青年廚師紛紛前來交流、學習!皾M族菜肴從民間小吃到滿族‘八大碗’、再到宮廷‘滿漢全席’,實現(xiàn)了天花板級的蛻變,浸透著宮廷御廚的心血,更離不開幾代烹飪大師的傳承與創(chuàng)新。”李石琮介紹,很多滿族經(jīng)典菜肴已經(jīng)成為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瑰寶和華夏美食的精髓。
2000年,李石琮率隊參加全國美食大賽,其制作的“滿漢全席千禧宴”獲得金獎和“中國美食特殊貢獻獎”,李石琮因此榮獲“中國十大烹飪巨匠”稱號。他還和師父撰寫了《滿漢全席》一書。
李石琮認為,“滿漢全席”代表著下廚的標準,即選用上好食材、制作精良!啊疂M漢全席’不應該只出現(xiàn)在影視劇中,應該讓宮廷宴席‘飛入尋常百姓家’,來到年輕人身旁!
劉闖是廚房里的年輕人,但已參與到數(shù)十次的“滿漢全席”的制作當中,他是烹飪前的最后一關。一群年輕的客人剛剛預定了一桌少見的菜肴:犴鼻、猴腦、發(fā)財熊掌——其由鹿鼻、羊腦,黑豬肉和鹿筋取代。
現(xiàn)在,李石琮計劃與徒弟、徒孫們做一做直播,老中青三代廚師一起講講“滿漢全席”的故事,也可以向年輕人直播教學。(完)